心理健康

113 年十大死因與癌症出爐:國人死亡數下滑,自殺重回前十

你知道台灣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什麼嗎?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統計,113 年全國死亡人數為 201,383 人,比去年少了 4,192 人,減幅達 2%。這是疫情以來首度明顯下降的好消息!不過今年十大死因的報告中,也透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健康警訊。 十大死因揭曉:癌症蟬聯首位,自殺再度進榜 癌症已經連續 43 年穩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心臟疾病與肺炎也依舊高居排行榜前段班。但最讓人震驚的是,自殺在睽違 14 年後重返第 10 名,凸顯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 十大死因共造成超過 14 萬 9 千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 74.2%,其中以慢性疾病為主。 COVID-19 從第六名降至第十四名,顯示疫情影響

閱讀更多 >
夜跑是我紓壓的方式,那你的是什麼?

紓壓不複雜,夜跑讓我找回最溫柔的自己

夜跑,是我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紓壓方式 當生活壓力讓人喘不過氣,我選擇跑起來 你也覺得累嗎?那種說不上來的、悶住的累 每當生活像卡住的齒輪、日復一日轉不動時,我心裡總會冒出一個聲音: 「我是不是該暫時離開一下?」 不是請假出國,也不是逃避責任,而是想離開那些塞滿腦袋裡的雜念——情緒、壓力,還有那些來不及處理的累。這時候,我會選擇我最熟悉、也對我來說最有效的紓壓方法:夜裡慢跑。 為什麼夜跑會是我釋放壓力的第一選擇? 在跑步的時候,我不需要解釋、不需要社交,也不用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只有腳步聲與夜的寧靜,讓我重新感受到「我還在,我正在前進。」 慢跑,不是為了瘦身,而是為了放過自己 我習慣在深夜出門跑步

閱讀更多 >

拖延症,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壓力的出口

拖延症,不是意志力差,也不是懶惰的表現。有時候,並不是不想進步,而是遲遲無法開始「那件想做的事」。想培養閱讀習慣,書買了,茶也泡好,已經準備好看書的環境,但就在準備開始的時候,卻忍不住先回訊息、滑手機、摸個貓,為各種瑣碎的小事分心。不是你不想看書,而是「開始」這件事本身,就帶著壓力。一旦開始,就等於要面對自己的懶散、注意力不集中、或怕堅持不了的焦慮。拖延,有時候不是逃避任務,而是逃避自我懷疑。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理解,為什麼我們越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越容易陷入拖延。 心理學怎麼看拖延:自我調節 vs 即時回饋偏好 許多人可能以為拖延只是「太愛偷懶」,但心理學研究指出,拖延症其實與自我調節能力密切相

閱讀更多 >

高敏感不是你的錯:走出內耗與人際焦慮的第一步

聚餐結束後,房間安靜得只剩外面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卸妝、洗澡、關燈,身體終於停下來了,但腦袋卻還沒。這是許多高敏感的人熟悉的時刻——一場看似普通的聚會,卻在心裡掀起長時間的內耗。「那句話是不是有點太唐突」「她笑得有點勉強,我是不是哪裡說錯了」「剛剛那個話題沒人接,是不是我太無聊了」對於高敏感特質的人來說,每一次社交後,就會對自己開啟一場審判,一場法官、檢察官、律師都是自己的審判。這樣的內耗與焦慮,來自對人際互動的高度感知與深度分析,讓他們在關係中格外用力,卻也格外疲憊。久而久之,這些心理拉扯讓人開始避免社交,但一個人待著,又常陷入孤單與懷疑…… 高敏感特質(HSP):心理學眼中的第六感 在心

閱讀更多 >

心理健康

拖延症,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壓力的出口

拖延症,不是意志力差,也不是懶惰的表現。有時候,並不是不想進步,而是遲遲無法開始「那件想做的事」。想培養閱讀習慣,書買了,茶也泡好,已經準備好看書的環境,但就在準備開始的時候,卻忍不住先回訊息、滑手機、摸個貓,為各種瑣碎的小事分心。不是你不想看書,而是「開始」這件事本身,就帶著壓力。一旦開始,就等於要面對自己的懶散、注意力不集中、或怕堅持不了的焦慮。拖延,有時候不是逃避任務,而是逃避自我懷疑。這篇文章想和你一起理解,為什麼我們越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越容易陷入拖延。 心理學怎麼看拖延:自我調節 vs 即時回饋偏好 許多人可能以為拖延只是「太愛偷懶」,但心理學研究指出,拖延症其實與自我調節能力密切相

閱讀更多 >

高敏感不是你的錯:走出內耗與人際焦慮的第一步

聚餐結束後,房間安靜得只剩外面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卸妝、洗澡、關燈,身體終於停下來了,但腦袋卻還沒。這是許多高敏感的人熟悉的時刻——一場看似普通的聚會,卻在心裡掀起長時間的內耗。「那句話是不是有點太唐突」「她笑得有點勉強,我是不是哪裡說錯了」「剛剛那個話題沒人接,是不是我太無聊了」對於高敏感特質的人來說,每一次社交後,就會對自己開啟一場審判,一場法官、檢察官、律師都是自己的審判。這樣的內耗與焦慮,來自對人際互動的高度感知與深度分析,讓他們在關係中格外用力,卻也格外疲憊。久而久之,這些心理拉扯讓人開始避免社交,但一個人待著,又常陷入孤單與懷疑…… 高敏感特質(HSP):心理學眼中的第六感 在心

閱讀更多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