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肌膚乾燥、脫皮、泛紅等困擾?明明保濕、修復產品用了不少,卻總覺得效果不彰?
這很可能不是簡單的缺水,而是肌膚屏障的神經醯胺出了狀況。
想知道神經醯胺是什麼?它為何是肌膚保濕抗老的鎖水關鍵?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並探討植物神經醯胺的獨特功效。
神經醯胺是什麼? 肌膚鎖水、抗乾、穩膚的關鍵脂質
神經醯胺(Ceramide)是肌膚角質層中不可或缺的脂質,像是一道天然的「保鮮膜」,幫助肌膚鎖住水分、抵禦外在刺激,是維持肌膚穩定與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當這層結構穩固,肌膚自然能夠維持柔軟光滑,不容易泛紅、乾癢或脫皮。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紫外線傷害、壓力累積、清潔過度,神經醯胺會不斷流失,這道防線會開始鬆動,導致肌膚容易變得乾燥、敏感、甚至出現輕微發炎或脫屑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總覺得:明明保養沒少,皮膚卻還是乾。
此外,研究指出神經醯胺會影響細胞接收修復訊號(TGF‑β)的能力。
隨著年齡增加,神經醯胺逐漸減少,這可能讓修復反應變得遲緩。

天然植物神經醯胺:玄米神經醯胺成為保濕新寵
除了比較常見的外用保養品,最近口服補充神經醯胺的方式也逐漸受到關注。
目前市面常見的神經醯胺來源,大致上可分為動物性、化學合成與植物性來源。其中,植物性來源如玄米萃取的神經醯胺,因原料來自常見穀物,使用安全性與日常接受度相對較高。
玄米神經醯胺主要存在於米糠和胚芽,但由於萃取不易,需要透過高效濃縮與水萃技術,才能獲得穩定純度的原料
與其他來源相比,植物性神經醯胺的特點在於:
- 來源天然、低過敏風險
- 可口服使用,適合作為日常補充型態
- 不依賴合成程序,相對更環境友善
神經醯胺功效不只保濕!還有這些肌膚功效
說到神經醯胺,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保濕」。
但其實,它在肌膚裡的角色不只是幫助鎖水,也參與了膚況的穩定與修復。
提升角質層中神經醯胺含量
可以增加皮膚表層的脂質密度,強化肌膚結構,有助於改善「水分留不住」的狀況。
增加肌膚含水量,改善乾燥
隨著角質層的神經醯胺濃度提升,肌膚鎖水力更好,能有效減少乾裂或緊繃感。
研究也證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神經醯胺水平顯著偏低,顯示其對肌膚保濕的關鍵作用。
減少脫屑與粗糙感,提升膚觸平滑度
穩定肌膚屏障及代謝,可使粗糙、脫屑等現象緩解,提升肌膚的細膩度。
舒緩乾癢不適,穩定膚況
神經醯胺的修復力有助於降低外界刺激對肌膚的影響。
幫助細胞接受修復訊號
協助細胞正確接收並反應修復訊號

誰適合補充玄米神經醯胺?
肌膚乾燥容易脫屑
不論是哪個季節,皮膚總是乾巴巴、粗粗的,甚至擦乳液也沒什麼用。
膚況不穩、容易敏感
一吹冷氣就紅、一洗完臉就緊繃,或一換季就開始泛紅癢癢的。
想減少保養步驟,從內在保濕
不喜歡擦太多保養品、或總覺得效果有限,想試試從「吃」下手。
熟齡肌膚,水分越來越留不住
年齡增長後,神經醯胺會自然下降,補回來有助於維持肌膚屏障力。
常接觸冷氣、空污或清潔頻率高
外在環境刺激會加速神經醯胺流失,長期下來膚況會變得更脆弱。
FAQ常見問題
Q1. 神經醯胺可以自行合成嗎?
人體能自行合成神經醯胺,
但隨著年齡、壓力和外在刺激(如紫外線、空污)增加,合成力會變差。
Q2. 有哪些生活習慣會加速神經醯胺流失?
- 清潔過度(使用皂鹼或頻繁洗臉)
- 長期處於冷氣、乾燥空間
- 熬夜、壓力大
- 紫外線曝曬
- 飲食油脂攝取不足
改善上述習慣,有助維持天然脂質平衡與屏障穩定。
Q3.神經醯胺與玻尿酸的保濕功效有什麼不同?
兩者都是常見的保濕成分,但作用方式不同:
- 神經醯胺:就像一層保鮮膜,負責鞏固角質層、減少水分流失,同時維持肌膚屏障穩定。
- 玻尿酸:擁有強大吸水力,能抓住水分、讓肌膚暫時澎潤。

結語|補水之外,別忘了把水「留住」
有時候,我們一直在找更保濕的產品、更高效的精華,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
水分其實是留不住的,因為肌膚的那道保護牆—神經醯胺,正在慢慢流失。
除了擦的保養,從飲食或日常補充神經醯胺,也是幫助穩定膚況的方式之一。
【延伸閱讀】對抗紫外線與光老化!冰晶番茄如何守住你的防曬力與膠原蛋白
參考文獻
Tsuboi M, Tsuda Y, Takahashi T, Iddamalgoda A. (2006). Rice Based Ceramide Promote Stronger Barrier Function: An Improvement of Ceramide Ratio in Stratum Corneum of the Skin. 24th IFSCC Congress, Osaka, Japan.
Sun Q, Wu J, Qian G, Cheng H. Effectiveness of Dietary Supplement for Skin Moisturizing in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ront Nutr. 2022 Jun 2;9:895192. doi: 10.3389/fnut.2022.895192. PMID: 35719159; PMCID: PMC92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