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不是你的錯:走出內耗與人際焦慮的第一步

聚餐結束後,房間安靜得只剩外面汽機車呼嘯而過的聲音。

卸妝、洗澡、關燈,身體終於停下來了,但腦袋卻還沒。

這是許多高敏感的人熟悉的時刻——一場看似普通的聚會,卻在心裡掀起長時間的內耗。

「那句話是不是有點太唐突」

「她笑得有點勉強,我是不是哪裡說錯了」

「剛剛那個話題沒人接,是不是我太無聊了」

對於高敏感特質的人來說,每一次社交後,就會對自己開啟一場審判,一場法官、檢察官、律師都是自己的審判。

這樣的內耗與焦慮,來自對人際互動的高度感知與深度分析,讓他們在關係中格外用力,卻也格外疲憊。

久而久之,這些心理拉扯讓人開始避免社交,但一個人待著,又常陷入孤單與懷疑……

高敏感特質(HSP):心理學眼中的第六感

在心理學中,這種「容易受環境影響、內心反應強烈」的現象,有個明確的名字——高敏感特質(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這個概念由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在1990年代首次

提出,指出約有15-20%的人天生就對於外界的刺激特別敏銳——不只是感官,更包括情緒與人際訊號的解讀能力。

他們的大腦會比一般人更細膩的處理刺激,因此常常感受到過多的資訊,也更容易感到疲乏。

研究發現,這類人群在面對他人情緒時,與共感、自我察覺相關的腦區會特別活躍。

這種敏感,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深入感知」的能力。只是在缺乏理解環境中,容易被解讀成內耗。

為什麼社交對高敏感者這麼累?

對高敏感者來說,社交不是「不想參與」,而是太容易過度用力

日常生活中的小互動,就足以讓他們陷入一連串的內心泥淖:

  • LINE訊息發出去,對方已讀卻沒回: 「是不是我哪句話說錯了?」
  • 發現朋友聚會沒邀請自己: 「我是不是不被需要?」
  • 聊天時話題一閃而過、自己沒能參與: 「是不是我太無趣,沒人想聽我說?」
  • 一個微妙的表情或語氣轉折: 「她是不是不喜歡我?」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在他們心中無限放大、反覆推敲,最終又變成一場場的自我審判。

就像一台接受器,長時間不停機收、分析外界訊號,卻很難按下暫停鍵。

不是不想接近別人,而是擔心每一次的靠近,都會不小心冒犯、被誤解,或被默默拒絕。

高敏感的你,不奇怪,也不孤單

高敏感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天生的感知能力。

心理學研究指出,們的感官系統與情緒處理方式特別細膩,能夠感受到他人不容易察覺的細節與氛圍變化。

這樣的特質,有時候確實會讓人覺得疲憊,甚至被誤解為「太玻璃心」或「想太多」。但在對的環境裡,這份感知力,反而是一種珍貴的優勢。

高敏感者在團隊與人際關係中,常有以下特質:

  • 觀察細膩:能察覺氣氛變化、提早發現潛在問題
  • 情緒調節者:敏銳感受到同事的壓力,主動提供協助或安撫
  • 傾聽高手:願意花時間理解他人、不輕易打斷或評價
  • 責任感強的夥伴:容易為團隊結果投入情感與心力,常主動補位
  • 連結關係的人:能在團隊中拉近彼此情感距離,成為默默支撐的角色

這些能力或許不那麼張揚,卻是讓一個關係更穩固、讓一個團隊更有溫度的重要力量。

學會整理思緒,建立自己的社交界線

當你覺得社交讓人疲憊、不安甚至想逃,不一定是你不擅長與人相處,而是你需要一種「更適合你的互動方式」。

你可以這樣練習:

整理思緒:從過度內耗中抽身

  • 留出「情緒過濾」時間:聚會後不要馬上追劇或回訊息,先靜靜地整理自己的情緒,寫下來也很好。
  • 把「是不是我做錯了」改成「事情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打破慣性自責,是重新看見現實的第一步。
  • 寫下你的焦慮句,對應一個「剎車對話」:像是:「她沒回我訊息」→「她可能在忙,不等於我被忽略。」

建立界線:讓自己有選擇地靠近他人

  • 你可以說「這次不參加,但下次我想去」
  • 你可以說「我比較喜歡小型聚會,那樣我比較自在」
  • 你可以說「我想一個人待著,不代表我在生氣或不合群」

界線不是隔絕,而是幫助你選擇何時靠近、何時休息。

不是不合群,只是需要一種不耗損的方式參與。

在照顧他人之前,請記得先照顧自己的感受與能量。

結語|你不是太敏感,而是剛好感受多一點

高敏感不是缺點,也不是需要「改善」的毛病。

那只是你與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深刻、細膩、在乎。

你會因為一句話想很多,因為一個表情不安;

你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卻常常忘了問自己累不累。

但請記得,你不是太難搞,而是太懂得在意。

當你願意為自己踩下剎車,劃出界線,不代表你變得冷淡,而是你開始懂得接納自己。

有一天,你會發現:

真正對的人,會珍惜你這份敏感,而不是要你收起所有感覺,假裝沒事。

最後,願你不再懷疑自己的敏感,而是一步一步,學會欣賞它、擁抱它,因為那正是你獨一無二的溫柔。

【延伸閱讀】滑手機滑到失眠?你的副交感神經正在崩潰

參考文獻

Aron EN, Aron A.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introversion and emotionality. J Pers Soc Psychol. 1997 Aug;73(2):345-68. doi: 10.1037//0022-3514.73.2.345. PMID: 9248053.

Greven CU, Lionetti F, Booth C, Aron EN, Fox E, Schendan HE, Pluess M, Bruining H, Acevedo B, Bijttebier P, Homberg J.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genda.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19 Mar;98:287-305. doi: 10.1016/j.neubiorev.2019.01.009. Epub 2019 Jan 9. PMID: 30639671.

生活
本週熱門
返回頂端